在文字中相遇
(资料图)
在声音中相知
敬请收听读创/深圳商报“读创诵读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▼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朗诵:赵玉(读创/深圳商报主播)
▲点击小三角收听
心静自然凉
作者:涂启智
唐宪宗元和十年,酷热难当,白居易去寺庙拜访恒寂禅师,看见大师正盘腿打坐,便好意提醒:此处好热,为何不换个凉快地方?恒寂大师道:我觉得这里就很凉快。白居易幡然醒悟,烈日炎炎,哪里都有暑气,只有心如止水,方能“自然凉”,于是,他有感而写下《苦热题恒寂师禅室》:“人人避暑走如狂,独有禅师不出房。非是禅房无热到,但能心静即身凉。”
我家小区附近有一个公园,公园有灯光球场,六张乒乓球台一字摆开。虽为铁质台面和铁板拦网,却有别样的趣味——锻炼中,可以畅快呼吸新鲜空气。三两局下来周身大汗淋漓。晚风吹拂尤感凉爽。几位球友在公园与我慢慢熟络。令人惊讶的是,他们竟然与我居住在同一小区。我们都已入住多年,然而彼此毫无印象。或许不是邻居冷漠,而是结缘需要契机与触媒,更或许是现代人看重交友质量,不轻易把太多人带到自己的生命中来。心静如此,清凉之意如一股潮水冲刷全身。
小区一隅,数株参天大树间十多张石凳有序分布。一些老年人相向而坐,或静默无语,或闲聊家常,有老人挥动久违的蒲扇。银色的月光穿过枝叶,点点滴滴倾泻下来,落在纳凉者的脸上和身上,飘渺如远处的歌声。此情此景让我油然想到从前在老家夏天纳凉的时光。少年光景,每年盛夏,吃罢晚饭,男女老少都从热烘烘的房屋走出来,人们各自来到自家门前的打稻场,慵懒地栖息于竹凉床、躺椅、竹凳子上。一人一把蒲扇,轻摇着闲适与惬意。左邻右舍,时不时互相搭话。话题总离不开庄稼收成、四时农谚之类。从那时起,“朝霞不出门,晚霞行千里”“五黄六月不晒背,十冬腊月活受罪”之类农谚,开始在我幼小心灵扎根。
如银盆一般的月亮从后山升起,慢慢向上攀爬。天蓝得出奇,没有一丝云彩。北斗七星就在头顶正前方,活脱脱一个勺子,抑或一只烟斗。一颗流星悄然划过长空,想必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。蛙鼓虫吟,几只鸟雀从稻场边大树的枝叶间振翅翩飞,向着山林,向着夜色深处遨游。间或一声清亮的鸣叫打破夜空宁静。夜渐深,月色如水,几滴露水落在脸上。孩子们早已酣然入梦……
古人不见今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千秋明月也见证了古人的纳凉时光。夏天的晚上便是纳凉的良辰佳境,古今亦然。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人徐陵在《内园逐凉》中曾这样写道:“纳凉高树下,直坐落花中。”颇有仙风道骨般的超凡脱俗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《和子由木山引水》中也有诗云:“遥想纳凉清夜永,窗前微月照汪汪。”大树、清风、明月,堪称夏天夜晚纳凉之标配。在夏日“三伏”天,要是住在水乡垂柳深处,时时有明月清风造访,当属避暑纳凉的“世外桃源”。当然不可能人人皆有此造化,即便没有,遥想也好。甚至可以想象:无垠的瀑布,浪花飞溅;大如席的雪花,纷纷扬扬,不绝如缕……于是,酷热尘埃纷纷落地。
暑天,我们不妨多想象那些优美、宁静、淡远以及清凉的场景与画面。优美、宁静、淡远是心灵世界的清凉。心静自然凉。
【作者简介】涂启智,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。在《光明日报》《工人日报》《中国青年作家报》《解放日报》以及《思维与智慧》《做人与处世》《五月风》等全国60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、诗歌、小说、评论(杂文)3000多篇(首)。
审读:孙世建
标签: